第(2/3)页 给予FTZ0140 3D打印机及其配套焊接设备生产所需全部技术资料,给予部分未知3D打印材料及技术要求参考。 注意:3D打印增材制造效率不高,不适用于大规模生产。】 …… “太空打印机?这不是打印机,这是一艘小型飞船!” 晚上,一众高级科学家又聚在一起研究林炬拿到的技术资料,然后大开眼界。 还有些不适应重力的谢廖夫坐在轮椅上,看完技术简介的插图后就有些忍不住了。 林炬口头告诉他们单段加工140米长度的打印机时,谢廖夫第一反应是这台3D打印机的体积得有多大。 140米,就算半开放式加工,一台设备都能占满厂房,然后制造几十吨的玩意?这么大的设备得有多复杂? 然而事实超乎想象,因为FTZ 0140压根就不能安装在地上! FTZ 0140本身更像是一艘飞船,长度约60米,宽高都在15米左右,像是一块巨大的积木,打印加工时需要展开机械臂,从侧面打印超大型零件在太空完成加工! 而所谓的焊接设备是一台稍小些,长度只有10多米的小型飞船,前端有数个卡爪可以固定焊接件,然后飞船贴在焊接处进行作业。 一大一小两艘飞船,分别需要10名和3名操作员,协同完成太空作业! 在零重力的太空中,打印出来的部件不会受到重力影响,也不需要释放应力,坚实可靠,加工误差更是低到超乎想象,最低140米的尺度上可以做到0.2mm的误差。 这个精度要求绝对可以说冠绝全球,对于一艘大型飞船的龙骨来说精细的过分,已经达到了实验设备的要求,精度相当变态。 “20丝,几乎都可以看作是应力释放导致的偏移了,后面只需要再精磨一遍,简直堪称完美。” 叶长思在脑海中想象着这几乎不可察的误差范围,突然想到什么说道: “资料里说什么?洪宪号?黄帝纪元4705年,这是袁大头称帝成功,还安稳了90多年?” 林炬:“不止老袁,福州造船厂业务都到太空中去了,加工误差被限制这么低,要造的飞船要求会多高,尺寸又有多大?” 程南开:“至少七八万吨了!我想想……还真有可能,如果它的设计速度在百分之一、千分之一光速以上,飞船就要承担来自推进器的巨大应力。 现代的整体造船办法强度就不够了,得用特别坚固的材料建造骨架,回归传统路线,其余部分都挂在骨架上。 如果是这样的话FTZ 0140使用的材料就很有意思了,强度高到可怕,传统铸造和锻造根本无法制造那么大一段,只能3D打印。” 技术来源的世界对于科学家们只是个小插曲,他们很快还是沉浸在打印机的技术参数中,倒是林炬深入思考了起来。 看起来这个世界线是帝国线,北洋没被推翻反而似乎发展的不错,清朝的老企业不但保留传承还发展壮大,可见其世界线歪的有多离谱。 那么……自己所在的也是这样一条世界线,也许原来的那个世界并不存在外星文明遗迹,正是因为这个变数导致了巨大偏移? 又或者说,其他世界线也有自己这样的“变数”,在不同的节点改变了历史? 为什么系统能够随意从其他世界线抽取技术甚至实物,会不会某一天新远的技术也会被提供给其他世界线? 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,平行宇宙真的存在吗,有可能发生交集吗? 林炬陷入了沉思,思绪逐渐深邃起来。 …… 泰晤士报:“华国人彻底改变了火箭组成的航天印象。” 法新社:“专家:进取号疑似采用了先进的反重力推进技术。” BBC:“核反应堆距离平民只有1000米!允许核动力飞行器是藐视人权。” 江户新闻:“反对华国航天器向大气排放核污染。” 塔斯社:“祝贺华方在新一代太空穿梭机上取得的巨大成就。” 第(2/3)页